文/王礼刚
宋左丞相陆秀夫像 陆秀夫(1236至1279),字君实,盐城人。1275年,元朝兵马进攻宋朝,陆秀夫与李庭芝誓死抗敌。1278年初,益王赵昰死,陆秀夫勉励群臣,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1279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遂驱妻子入海,负帝赵昺投海尽忠。
《京口山水志》陆忠烈公祠记载 古城陆忠烈公祠 陆秀夫三岁时,他父亲把家迁徙到镇江汝山,学龄时与兄陆清夫在孟氏学馆拜京口名儒孟逢大、孟逢原为师。《宋史·忠义传》:陆秀夫三岁,其父徙家镇江之朱方镇。稍长,从其乡士孟先生学。孟之徒众,独指秀夫曰:“非凡儿也!”《京口山水志》卷八记载,陆秀夫宅在汝山下。明末清初镇江诗人谈允谦诗:“陆相门前新海涨,宗丞墓上古松声。”诗句说了陆秀夫故居与宗泽墓比较近的意思。1255年,陆秀夫参加州府考试,名列榜首。陆秀夫潜心研究程朱理学,研究宋代名臣政治主张与辽、金的兴亡的经验教训。在宋朝最后一刻,彰显了陆秀夫之忠义,为了赵昺不被俘虏,陆秀夫抱幼主壮烈蹈海而殉国。 明洪武初,朱元璋取得天下,诏旌忠义,下令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赐匾额,由此陆秀夫祠建在了金山。 万历年间,朝廷再次诏旌,追谥陆秀夫“忠烈”为“陆忠烈公祠”之始。二十八年(1600),郡守许国诚将陆秀夫祠移建到鹤林寺。《京口山水志》云:乾隆九年(1744),自金山移建。旧志云:由裔孙陆其筠移建。据志书记载,是由唐颓山移建鹤林寺。国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赐“忠节不磨”额。咸丰八年(1858),巡抚赵德辙奏请从祀文庙,位在文天祥之次。十一月初八日,奉上谕:“礼部议前事一折,宋丞相陆秀夫精研理学,品谊端纯,立朝后事君尽礼,虽当军旅之时,犹日书《大学章句》进讲。及其成仁取义,大节凛然,亮节孤忠,光昭史册,宜膺茂典,俾列宫墙。陆秀夫著照该部所议,从祀文庙,位在文天祥之次,以奖忠义而激愚顽,钦此。”《光绪丹徒县志》学校志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文天祥从祀。咸丰九年(1859)陆秀夫从祀。
《续丹徒县志》卷十二·宦绩·陆堃记载 《光绪丹徒县志》庙祠记载:景定元年(1260),陆秀夫登进士第。宋朝忠臣李庭芝镇淮南,安排陆秀夫幕中任职,李庭芝很器重陆秀夫,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1274),李庭芝制置淮东,擢陆秀夫为参议官。德佑元年(1275),边事紧急,诸僚属多有离开或逃走,李庭芝向朝廷举荐,陆秀夫担任司农寺丞,屡擢陆秀夫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德祐二年(1276)正月,陆秀夫以礼部侍郎与元军讲和,还没有到达,元军即反悔。赵昰、赵昺二王急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之,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陆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有时在行程中,陆秀夫凄然泪下,以朝衣拭泪尽湿,左右无不悲恸。因井澳大风的原因,益王惊惧而死,群臣都想借此机会离开,陆秀夫对大家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于是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 陆秀夫为左丞相,张世杰驻兵崖山。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崖山破,陆秀夫走卫王舟中。而张世杰、刘义各断维去,陆秀夫考虑难以逃脱,于是将妻子儿女赶下海,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陆秀夫年仅四十四岁。 古城陆忠烈公祠,春秋致祭。祝文曰:“维公为宋名相,遭时播迁。翊戴幼主,身家用捐。志图恢复,百里周旋。当数之厄,宋不可延。浮海抱尸,死而弥坚。精忠大义,照耀光前。”咸丰间,陆忠烈公祠毁于寇。同治十二年(1873),裔孙陆长庆、长赓、长生、长恩重建于城内青云门大街。 陆献关心丹徒横闸 陆献,陆秀夫后裔,字彦若,号伊眉,顺天举人。去官后回镇江定居。道光年间,镇江府城西有京口大闸,东有丹徒镇横闸。木排如果由京口大闸入运河,木排要先齐停江口,候京口粮艘开毕,漕船过境后,才可入大闸而南。航道运输虽然这样掌控,但是,还是影响大京口至丹徒镇这段运河的航运畅通。因此,镇江木材市场木排南运,都由丹徒闸进入运河。
丹徒闸 丹徒横闸,通江河引蓄江水最为便利且又济运。丹徒闸,旧制金门狭而长,西向,闸底高。金门狭而长,涨潮力猛,而泥活不淤;西向,涨潮潮水直冲而上,落潮从京口大闸口出江;闸底高则能蓄水,河道水源充足,保证航运。可是,安徽木商为图自己在木排运输途中的方便,故于丹徒横闸闸圮之时,主动承修而改变闸口方向。 丹徒闸金门狭而长,闸底高,木排之大不足以通过。且闸口西向,木排入闸皆东行,碍于左臂之伸长,转折不便。安徽木商在横闸的承建中,却按照木排过闸之方便,私改闸向和结构,致使运河河水不蓄,河淤断航,河道数年一浚变成年年要浚。 陆献详细考察横闸闸改经过,撰写《丹徒横闸改建议》,揭露徽商不顾漕运而利己的改闸行为:“虽欲不淤,乌得而不淤?然而闸败河淤非坏于官也,实坏于安徽之奸商也!” 陆献写道:“近年以来,闸坏而修之,不利,又拆修之,仍不利。见在金门宽而短,东南向,闸底极低。金门宽而短,则涨潮无力而易淤,年年挑浚所费不赀矣;东南向,则潮不上涌而下漫,横闸之潮不能到大闸,而大闸之潮反出横闸,涨潮之势平,落潮之势更平,而淤日积。丹徒之运河淤积,而徒阳全河亦日以淤积矣;闸底低,则不能蓄水。虽曰下版,而有名无实,利闸官不利漕运。今冬寒水落之时,闸塘水深不见底,而运河中潴婆滩一带断流。此闸底低于河底之明验矣……”陆献在文中分析丹徒横闸闸向和结构的改变,造成了整条河道引潮和河道淤塞的恶果。 针对徽商改建丹徒闸,陆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今欲有益运河,必须改建横闸以复旧制。如今之金门则须收小一半,增长一半,改东南向为西向,俾闸之右臂缩短,左臂伸长,逼潮水西注;闸底填高三尺,使蓄多而泄少。如此则涨潮势猛。涨潮势猛,则落潮从大闸口出江,而徒河不至大淤。河不大淤,则岁挑可议减矣。又须明白谕示,通详定案,勒石永禁木排由横闸入口。”陆献闸改之建议,心系徒阳运河的畅通,但是,勒石永禁木排由横闸入口是不可能的,因为镇江是华东第二大木材市场,关系城乡建设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之需求。 陆献关心社会和农耕,著农书多种,皆反映他“天下之大富必任土”的重农思想。龚自珍曾作《陆彦若所著书序》,称陆氏所著《种树方》《种菜方》《种药方》等,可伯仲于古代农学名家泛胜之、贾思勰著作之间。龚自珍又在《乙亥杂诗》中称颂“丹徒陆生言可用”,认为陆献所著大有益于世人。 先贤之后陆堃 陆堃,字寿庄,陆献第四子。陆堃幼随侍山左皖北,善属文,工书画,治学有渊源。壮游秦晋。咸丰三年,闻江南匪乱归,而捍卫乡里时,金陵京口均陷,提督余万青扼守京岘山,陆堃随营管理军需兼掌文案,运筹帷幄,迭著功绩,钦使和春嘉其能,奏保石泉知县。同治二年(1863),石城为匪陷,陆堃督勇击战,匪退民安,叙功升同知直隶州,并换花翎。五年(1866),调高陵拒匪,守城绩劳,伤右手,晋保知府旋调补富平。八年(1869),调合阳并升补佛坪同知。陆堃从戎二十载,每与匪遇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抚绥流民所至,皆有善政。陆堃48岁时,以手患加剧吿归。同治十二年,倡移陆忠烈公祠于城之青云门,请复春秋祀典。并于祠侧附筑园亭,为退隐之所。 陆秀夫忠烈,后世崇仰。乾隆年间文学家鲍皋《谒陆忠烈公祠》诗:“坠日不可扶,众星随蹈海。毅魄沸稽天,迥陷动光彩。淮南小朝廷,制置久不改。歙焉多士内,清见独磊磊。播越就疏略,正笏俨胜怠。公卿遁难求,郡府弃不罪。近括建康帛,远服占城卉。井澳惊天风,厓山惨昼晦。黑气西自出,樯旗连山靡。妻子为先驱,臣妾气万倍。国不可再辱,凛凛今犹在。赵宋始不网,平章舟旋坏。弱龄迁朱方,志存江山宰。饮马佛狸健,击楫祖生痗。仓皇失金焦,向往遗恨悔。黄鹤飞南向,清风修竹洒。公暮归来乎,信知此土美。靳王庙相望,一水同千载。月出东安流,浣濯无泥滓。”鲍皋诗,记录了世人对陆秀夫忠义、功绩之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