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的历史,房顶没有鸟粪,到底隐藏着多少神奇呢
“故宫,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几百年依旧没有太多污渍,尤其是故宫的房顶上很少看到鸟粪。为何故宫的屋顶能够保持干净卫生。这背后隐藏着古人多少智慧呢?
确实古人比今天的人更花心思在每一件作品上。北京故宫作为明清两代400多年来20位皇帝生活办公的场所,见证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情的发生,而故宫的建筑艺术手法更是集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成。无处不体现着古人对于建筑整体和细节的灵感和智慧。
故宫房顶没有鸟粪,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房屋设计上,构思巧妙。
首先,故宫的设计上,屋顶的形状不适合鸟的停靠。
在很多资料里都提到了故宫的屋面设计不利于鸟类在这里停靠。除了琉璃瓦的釉面非常光滑,带有一定的倾斜度外,有人还提出了当年工匠设计屋顶时采用了一种叫“莺不落墙顶”的设计方式。
这种墙顶就是连“莺”都不愿意落在上面,怎么办到的呢?
据说是将屋脊上筒瓦的宽度设计成大于鸟类的趾间距,这样鸟儿就在上面站不住,没有鸟来,自然就没有鸟粪,同时,整个屋顶的坡度也比较大,也是为了防止鸟类长时间停靠。
关于这种说法根据我多年去故宫的目测经验,确实屋顶正脊也好,垂脊也好,它们的宽度貌似真的比鸟类趾间距大,故好像还真没有鸟类愿意在上面多待!
其次,黄琉璃瓦闪闪发光,太闪眼睛,鸟类不喜欢。
鸟类的视觉,比人类的视觉更为敏锐,特别是在紫色光频段。
鸟类的眼中,世界更为五彩缤纷。故宫的琉璃瓦,晴天我们看过去,都是黄金一片,闪瞎狗眼。在鸟类看来,就更是太炫了,为了不亮瞎鸟眼,鸟类一般还是躲着这些金光闪闪的东西。
故宫的主色调是红、黄两种颜色,红色是鸟类最为惧怕的颜色,鸟类看见这么大一片的红色的建筑,自然不愿意靠近了。
墙上不仅涂抹了红色染料,还有一些可以散发出独特气味的东西,这种味道也是鸟类不愿意接近的。由此可见,故宫的屋顶之所以没有鸟粪,真正靠的是古代人的聪明和智慧,而不是什么真龙之威。
最后,屋顶形状,具有容易自己被雨水冲刷的功能。
光滑的釉面,具有一定坡度的建筑设计,使得故宫的房顶具有一定的自洁能力。
中国的北方,降雨集中在下半年,夏季多暴雨,大量而集中的降水,能够很好冲刷房顶的污物。
这也是夏季雨后的故宫更为美丽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环境影响,不适合鸟类生存。
首先,在古代,皇帝是天子,他找来修建房子的人,那都是有大能耐、大本事的匠师。所以这些匠师在考虑问题时十分细致,就考虑到了故宫屋顶的鸟粪问题。
他们修建时砍掉了故宫周边的许多树,让鸟类无处栖身。
其次,在古代,故宫里常年有人居住。而且住的人还很多,每天人来人往的,也不利于鸟儿在这里驻足。
第三,人为的清洁和修缮,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故宫的环境有专门的部门和侍卫太监宫女们负责清理。我们都听过故宫里有粘杆处一职能部门。粘杆处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驱赶空中飞来的鸣蝉、鸟儿等,以免影响到皇宫之中皇帝和诸位大臣商议国事,办理政务,以及皇帝和后宫诸妃的休息生活。
那么到现在,对于故宫的修缮和清洁更是重中之重。故宫不再是我们办公和居住的地方,而是我们历史的文物,更需要好好地管理。
故宫博物院的现任院长单霁翔曾经在2014 年提了一个口号,叫做“故宫屋顶不能有一棵杂草。”
屋顶的草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影响古建筑寿命的一个大事。宫殿屋顶不能有草,飞鸟将草籽带到房顶,草的生命力强,生长时会拱瓦,瓦松了,宫殿就要漏雨,木头就会朽毁,建筑就要大修。
2014 年之前,故宫屋顶长草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一些没有开放的宫殿,因为无人打理,甚至屋顶都长出了小树。
直到单院长提出这个口号,故宫人花了数年的力量,如今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现在到故宫参观,观众看不到屋顶有任何一颗杂草。
所以,故宫在屋顶设计精巧,而留不下污渍,这是个奇妙的因素外。更多的时候,靠得还是精心地打理和维护。因此,我们会见到经常有工作人员对故宫的房顶进行修缮检查,以确保故宫的环境保持干净。
而“不拉屎”的故宫屋顶,确实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力和人民智慧的最好写照。
来源于网路 荐稿:张永辉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