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文先生执意回请晚宴,地点安排在小娄巷的秦氏老宅“福寿堂”。他无锡的“仙秦荟”就落在“福寿堂”里。
去的时候,下雨了,越来越大,但另是一种趣味。同行的还有“茅台品藏家联谊会”的张凤安先生,凤安兄是有学问的“舞文弄墨之士”,过来出差,知道要去秦氏老宅,很兴奋。
“福寿堂”迎面而来,进门的门槛是斜着的,“风水”使然。秦家修屋,有古训,“聊蔽风雨,不雕不饰”,果不其然。这里远不及扬州的那些盐商大贾的深宅大院,表面看不到“大气派”。但锡山秦家优势是“饱学之士”,明清时期出了34名进士,70多名举人,十多名翰林。
进门,左手边,厢房里有个锡山秦氏“名人堂”,注目,不可不肃然起敬。 无声胜有声。只说三个名字,秦少游、秦邦宪、秦含章……
秦少游,秦观。宋代大文豪,“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他写的。 秦邦宪,熟悉的名字叫博古。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还当过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据说遵义会议时投下了关键的一票。
秦含章,秦大文先生的父亲,中国无论酿酒界、藏酒界、卖酒界、喝酒界都要鞠躬致敬的泰斗。他老人家是“庚子赔款”的末代学子,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轻工系统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酿酒行业峰巅巨擘,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创始人。关键是他仙活了112岁,绝对的学界人瑞。
……往后,行至一小院,靠墙生活着一株160岁的牡丹。主人说,花不妖艳,但年年都开。
这座“福寿堂”修于“太平天国”被灭之后,因地砖上发现“福寿”二字而得名。在“国家一级文保”的小娄巷,乃至全国,它都是唯一的“一级文保私产”。 历史上,“福寿堂”福大命也大。当年,面对“福寿堂”,后来落马的时任市委书记杨卫泽曾说:“没有我拆不掉的房子。”,最终却也没拆成。
席间的菜,是锡山秦氏34世孙、福寿堂主人秦绍楹根据祖谱特意安排的。朴实、丰富、周到、自然,很好吃,尤其是最后那道“酱香清炒枸杞头”,微苦,后甜,空口留香,好多年没有这样的美妙口福了。
后天,“泸州老窖”的好朋友要过来指导工作,我决定,欢迎晚餐就定在这里了。
来源:酒號门老张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