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泰州文联前主席刘仁前(刘香河)要来汪迷讲坛开讲: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影响。让我心里有了一种期待。前些年,刘仁前在泰州市文联工作期间,为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构想,做了一项在当下中国文学界算有点影响的事:“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构建。 里下河泛指江苏省京杭大运河以东地区的各个县市区,涉及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等城市的大部分县市。若谈里下河文学流派,自然饶不开文化高地高邮和汪曾祺。里下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俊才星驰,兴化和高邮则是这一区域的杰出代表。古有秦少游、王氏父子、施耐庵、郑板桥,今有汪曾祺及其毕飞宇、王干等一大批文学明星的诞生,是他们托起了里下河文学流派的长河,也带动了一大帮文学爱好者的后起队伍。高邮和兴化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兴化“中国小说之乡”和高邮“中国文学之乡”的创建就是最好的佐证,特别是兴化近年来在在中国文坛上的影响力。里下河区域群星璀璨的文坛上,汪曾祺领袖般存在是不是争的事实,他被誉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旗帜,当之无愧。这也是我们高邮人的骄傲。
从2013年在秋雪湖召开的从第一届全国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开始,《文艺报》就作为研讨会的主办单位,江苏省作协的范小青主席一直出席研讨会,给予巨大的支持;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研究撰稿,形成了数以百计的高质量论文;一些学者自发地进行“里下河文学流派”研究,出版专著,拿出研究成果,给这项研究工作以学理支撑。 刘仁前虽然与汪先生未曾谋面,但这并不妨碍他追随先生的文学足印。当年,汪先生的《故乡的食物》一面世,他便步其后尘,写出了一本散文集《楚水风物》。经由王干推荐,得到了汪先生亲题的书名。 刘仁前于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曾写过一篇《迟到的怀念》。几乎和所有的“汪迷”一样,最早读先生的小说是《受戒》。大家都惊奇地发现,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时隔二十年,刘仁前的一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香河》面世。在《香河》研讨会上,有一位喜爱汪曾祺先生作品的评论家对他说:“看了你的《香河》,我想汪曾祺先生如果进行长篇小说创作,大抵如是。”有人评论称《香河》“是一部里下河版的《边城》”。《香河》既出,我们可以看到刘仁前是怎样把《边城》《大淖记事》《受戒》消化到肚子里,又如何把这种小说的叙写方式推到极致,写成了长篇《香河》,继而《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问世。他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等,令人瞩目,令人仰望。以他的身份和学识提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构想是再适合不过的。
刘仁前曾来高邮汪曾祺文学馆参观过,到竺家巷的汪曾祺故居拜访过,高邮的一些文化活动也参与过。在他看来,汪先生为人为文的理念是一致的。就其为人,他的那句“多年父子成兄弟”一直被传为美谈,仔细了解先生之后,方知此语出自先生之父汪菊生先生之口,亦可见汪氏家教一脉相承;就其为文,“不求深刻但求和谐”可谓引领当时文坛风骚,开风气之先。在汪先生的故居,刘先生应先生小妹夫之邀,提笔写下“汪曾祺先生为人为文千古流芳”。 前几年,高邮市领导来了一个大手笔:在汪老故居原址上投资1.2亿元,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达9500多平方米的汪曾祺纪念馆。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在这座颇具现代气息的馆内,北厅、南厅、东厅依序以“我的家乡在高邮”“大师风范”“永远的汪曾祺”为展陈主题。北厅为主展厅,设置书房、故居模型、街景梦境等三个分展区。南厅共设置6个展陈单元,分别为“小说家汪曾祺”“散文家汪曾祺”“戏剧家汪曾祺”“美食家汪曾祺”“诗联书画汪曾祺”“老头儿汪曾祺”。东厅以“景仰与缅怀”“瞻仰与寄托”为主题。对汪曾祺先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馆内对汪先生作品的陈列,可谓应有尽有。
这些致力于“里下河文学流派”构建的里下河地域的作家、评论家们,一定会在汪老这盏里下河文学流域的航标灯的照耀下,奋力前行,多创作“人间送小温”式的给人慰藉的好作品,让“里下河文学流派”这杆大旗,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天空高高飘扬,传之久远。 汪曾祺被誉为里下河文艺的旗帜,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和精神领袖地位在里下河风情文化小说流派中无可争议。汪曾祺的作品独特审美品质构成了里下河风情文化小说的内核,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旨趣体现了里下河文学的核心审美气质:恬淡冲和。这种审美气质体现在汪曾祺的作品中,营造出一个平淡、宁静的世界,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风物传达了闲适平淡的文化意蕴,追求儒道合一的传统人文精神。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为人与为文、诗书画都透着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与从容,这种对恬淡的追求使其作品在美学上追求平淡优雅之美,真正实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
2020年12月11日,里下河文学流派研究基地挂牌汪曾祺纪念馆 里下河文学的壮大也有赖于后来者充分吸收汪氏文体的营养并加以创新发扬。以汪曾祺为代表的里下河作家群体,如曹文轩、王干、费振钟、毕飞宇、刘仁前、庞余亮、汪政、朱辉、吴义勤、鲁敏、叶橹、子川、顾坚等,这些人中有许多都与高邮有交集,抑或与汪先生交住甚密,受到汪老不少教诲。高邮的王树兴、周荣池、苏若兮、秦汝壁等也是这一厐大行列中耀眼的星星。 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旗帜支撑起了里下河文学的繁荣。里下河平原作为典型的鱼米之乡,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历代文脉不断,特别是明清以来作为经济中心所带来的文学艺术繁荣,成为里下河地区的文化根基与底气所在。汪曾祺作为这一文化传统的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和精神追求,成为里下河文艺不可或缺的旗帜。记得王干先生曾经说过:“有了汪曾祺,里下河文学流派就有了一个核。有了核以后,我们后来发现,我们关于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所有的研究所有的探讨都是从核处延伸扩展出去的。没有这个核,里下河文学流派就不成立。”
来源:汪迷部落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