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大丰,黄海滩涂,野鹿荡。 十几年前,这片土地一片荒凉,没有名字。 十几年后,万千候鸟在此停留,麋鹿自由奔走,水草如画,星河漫漫。 荒滩变绿洲,这个天地间的“奇迹”,缘起一位72岁的老人,马连义。
年轻时,马连义在可可西里援藏,工作的小镇前便是长江正源沱沱河。多年后回到家乡盐城,他偶然从书中得知,盐城弶港一带在一万年前曾是古长江的北入海口。 从西藏到盐城,从长江的发源地到入海口,一生辗转,竟与大江同流。当马连义按书中描述找到那片滩涂时,“仿佛是命运在召唤”,把这里建成国家地理地标的念头由此萌生。
△2009年的野鹿荡 彼时的野鹿荡,是水利工程的填土预留地。从清理废料砂石开始,修路、疏通沟河港汊、在盐碱地上一遍遍种下树和草......老人走过无数遍的土地,渐渐从荒凉里生出绿意,也多了几串同行者的足迹。 程同福、周惠良、李庆虎、陶鹤鸣、倪光宝,几位素昧平生的老人自天南地北,为野鹿荡而来。有人是上海知青,建设野鹿荡回报第二故乡;有人从事摄影,将之视作极致美学的样本;有人收藏文物一生,叹唯有野鹿荡此“画”价值连城,誓要“保护、修复、珍藏好”……
△从左至右依次为马连义、程同福、周惠良、李庆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均年龄已过七旬的老人们,为这片土地几乎倾尽所有。如今,野鹿荡水草丰茂,上千头野生麋鹿繁衍生息,怡然自在;每年2万多只候鸟经停过境,如浪如潮。一个属于他们、属于万物生灵的“理想国”在这里诞生。
△如今的野鹿荡 日落于海,暮色渐沉。夏夜的野鹿荡,抬首满目星辰。这里是继西藏阿里、那曲之后,中国第三个暗夜星空保护地,也是我国沿海地区目前唯一的暗夜星空保护地,区域平均全年可观察星空达238天。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地区,可谓“奇迹”。 “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地上这些年的生态保护,就没有头上的这片星空。”2019年,首届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大会在野鹿荡召开,“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联盟”正式成立。“就好像一棵大树长起来了,生了一个枝,谁也不知道会结出这么一个果实。”
△野鹿荡暗夜星空 这几年,野鹿荡孕育出的“果实”越来越多。出土238件微体化石,确认古长江北入海口国家地理地标;创建我国东八区唯一的时间观察站——北京时间野鹿荡观察站;建设南黄海野草种子基因库......这片曾被遗忘的滩涂,正在被赋予更多意义。 十六年过去,六位老人中已有两位离开。陶鹤鸣临终前,仍不忘托人送来4000多根木桩,插在浅水湾供大型鸟类站立栖息。他说,“我不会离开野鹿荡的,早晨也好,傍晚也好,大的鸟回来了,站那桩上了,我就回来了。”
△大鸟在陶鹤鸣送来的木桩上休憩 “我们老了,野鹿荡正年轻。”野草枯处,新的草籽正破土萌芽,生生不息。设在野鹿荡的大自然讲堂,四年间开讲400多场,马连义的女儿担任起义务讲师。孙子们和小伙伴创办中华暗夜星空少年团,开展野草种子采集等志愿活动。时空研学基地启用后,每年近5000名学生在这里与大自然相遇。
△马连义给孩子们科普野草种子知识 “爷爷,这是什么?”观鹿台前,马连义被研学的孩子们团团围住,俯下身来微笑作答。孩子听完,将野草种子埋入土中,轻声念叨着,“这是我埋的。”“其实一点点地就把这些种子栽到他们心里去了。”马连义甚慰,“什么是成果?真正热爱大自然,我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成果。” 无数个夜晚,马连义在星空下久久驻足。所见星辉,或许是万年前天体的光芒。而今日守护的这片星光,也终有一日抵达后人的眼底。“历史长河里,人生不过一瞬。命运把你放到这里,就感觉这个事,我做对了。” 绿野生生,星光永恒。时间之间,属于野鹿荡的故事刚写下第一章。 “我们不会离开的,人不会离开,精神不会离开,跟他们一起一代一代往下做,续写我们的第二章、第三章、无限的篇章。” 来源:我苏网
荐稿:贡文海,张素萍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