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在东台有“斋孤”的习俗。“斋”,有舍饭给僧道神鬼的意思;“孤”是指孤魂野鬼。这个在野外点烧“毛昌纸”祭鬼的古老民俗,在东台地区千百年来相沿至今。这个活动是中元节(东台民间俗称七月半)的开端,是中元节的组成部分。
据民间传说,农历七月是“鬼月”, 七月十五是“鬼节”,阴间的群鬼灵魂都要放假游览故乡,阳间有家的都回家享用祭祀,无家可归的就四处飘荡,甚至为害作乱,于是人们就买来“毛昌纸”和冥票,送到岔路口、河口、桥头或野外烧化,祭祀这些野鬼,谓之“斋孤”。“斋孤”一般都是由老人带着孩子出来烧纸钱,民间说法,小孩子“红光低”,容易“鬼缠身”,祭奠了野鬼以后会保平安。
“斋孤”是一种和谐朴素、宽厚善心的习俗。在燃烧纸钱时,人们一般都会分散开来烧,烧时嘴里还会念念有词道:“孤魂野鬼来拿钱,保佑全家都平安”,“多取或少分,先人不争论;斋孤积阴德,邪气不侵身”。 在清嘉庆《东台县志》中就有斋孤的记载“七月十五日谓之中元节,焚锡箔、毛昌纸于路上,谓之利孤。各家各户用新稻做的米饭祭祖先,夜晚放河灯于河中”。这里利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斋孤”,东台人所说的“毛昌纸”也就是黄草纸,是烧给孤魂野鬼用的冥钱。
那么为什么把黄草纸当作冥钱,是因为黄草纸与铸钱的黄铜颜色相似,过去东台人家中都备有一个月牙口的凿子,凿出像圆形铜钱的样子,烧给亡人也就是冥钱了。旧时,有钱的大户人家为祭祀孤魂野鬼,祈求家人平安,还请来和尚或道士坐堂念经、放焰口,超度鬼魂,来表示对那些没有子孙后代,平时无人祭祀的野鬼进行施舍。
民国时期苏中地区的诗人黄贤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描写当时斋孤的盛况:“中元胜会赛兰盆,传遍前村与后村,饶盔喧天钟磬响,主坛和尚赈孤魂”。 这种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简化为烧纸钱的形式。 据姜堰溱潼(旧属东台)的网友张荣介绍当地中元节斋孤:“我们溱潼湖西庄过去是做砖制瓦的窑庄,窑民常在外做夜工,怕撞上孤魂野鬼,七月十五这一天,请和尚放利孤焰囗加以超度。在高墩上竖立桅杆,在上面悬挂七盏灯笼,名为“七星灯”(喻指北斗七星),召唤孤魂野鬼前来看戏受斋,确保窑民岁岁平安”。
记得儿时的我,每当这天都是随同父亲一起去串场河边烧纸钱,七月流火,暑气刚刚消去,河边凉爽怡人,忽闪忽现的火光,夹杂着洋洋洒洒的灰烬,孩子们的嬉笑声,大人们念念有词的祷告声,构成了一幅夏夜神秘的斋孤图。 众人皆知,世上无鬼。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每个家庭都有离去的亲人。因此,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们对死去亲人的虔诚思念。
东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年的中元节是传统祭奠祖先的日子,而在这节日的前一天,东台人却以“斋孤”的形式去祭奠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也正说明了东台人是用一颗缅怀的心意去祭奠他们,慰安他们,祈祷他们在冥界的幸福,这是一种朴素的情怀,联系着阴阳两隔之间的情感与哀思,体现了尊老敬老的古老民风。
东台人的“斋孤” 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俗文化,是一种善心的外在表现,我们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已故孤寡老人进行的祭祀,是家乡东台厚重民风的延续。从“斋孤”习俗也折射出东台人骨子里的和谐朴素、宽厚善良。
来源:东台庖人天厨星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