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网络之前,县城文学圈还是关起门来论春秋的“小圈子”。他们会在工余的时间聚一聚,喝上两杯,谈一下天下大事儿,论一下文学高低。少不得说一下“我是谁谁谁的高徒”“我是谁谁谁的贤孙”,更有人敢说,当年某文学大咖来县里办事,偶染风寒卧床不起,我曾经给他掂过尿罐子,更为他尝药侍床,往往会语出惊人。尽管发表文章很难,在“小圈子”里却是混得津津有味,日子过得也非常美。 有了网络,县城文学圈就变得发达了。今天他们俩成立一个诗社,明天他们仨成立了一个沙龙,还有不甘心被人忽视的,也聚在一起成立了品文论学的小团体。最早的时候没有自媒体,他们就在网络论坛结社成队,发布自己的文学观点;如今有了自媒体,他们就注册了文学公众号、小红书,甚至还弄了个视频号,倩男俊女,轮番上演骚情,一是发表他们的活动新闻,二是发表他们的诗词歌赋,包括闲扯乱弹的牢骚,也能引得一片赞美之声。你说我是文学大家,我说你是文学泰斗;你说我为地方文学做贡献,我说你为振兴地方文化点明灯。细细想来,个个都是文学大咖!其实,这些名头都是夸奖别人换来的。
别小看了这些县城文人,他们不仅仅要在网络上群魔乱舞,还要舞出名堂来。不然,怎么称得起“文学大咖”的名头?他们一时兴起,把自己平日里写的歪诗邪词,还有所谓的歌颂级文章,被他们称之为散文。那些不知道立意为何的故事被他们称之为小说。收集在一起就成了“某某某作品集”。你有“某某某作品集”。我也有“某某某作品集”,他也有“某某某作品集”。这些“某某某作品集”多了,就成了气候,对外号称“某某作家方阵”。县里自费印刷的小报就要进行报道,还要上县里的电视台。如果宣传口听领导有兴趣,同样可以组织人写新闻稿件进行宣传,理由是文化兴县?有人说,这是瞎扯淡,狗屁不通的文章加上一群狗屁不通的捧臭脚的文人,也能称之为“作家方阵”?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名,他们不仅会口头上进行吹捧,还要行文进行表彰。文体大多要骈体,之乎者也,看起来文化水平很高,其实一肚子菜屎,只能放在他们之间酒后朗诵,无法拿到县城之外更大的舞炫耀。否则就会被人笑掉大牙!我见过他们中间的一位人物死了,众人如丧考妣,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述说其文学功绩,争相为之歌颂。
这人物是个“文学大咖”!了不得。过去在县里是个科级干部,却是个闲差,有时间舞文弄墨。退休的时候还弄了个副处级待遇。于是,一时水涨船高,牵头弄了个古体诗词学会,把众退休的科级干部都拉了进来。这个古体诗词学会可了不得,县里的作家协会没有经费,它们可以弄来经费。因为会长是副处级,就被人称之为副处级协会。县里年底搞预算的时候,副处级会长就会找到县里的主官要预算,县里的主官不好驳面子,于是就给批了钱,“让他们玩去!省得给大家找麻烦!” 拿到财政预算,意味着有钱花,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这古体诗词协会就组织人搞活动,或是聚会餐饮,或是游协山川,少不得可吟上两句歪诗。说是堪比唐诗宋词,歌颂了当地的文化事业,促进了当地的旅游。歌咏下来,副处级会长安排人送到市里的报社发表。其实,大家看了笑歪了嘴,这哪里是唐诗、宋词,分明是GP文章。 跟着这副处级的会长混,县里的一干文人有酒喝,有肉吃,无不是奉承为仙人、神人。如今,这仙人、神人死了,他们焉能不如丧考妣?
来源:行参菩提
编辑:言剑、行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