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镇——风俗与信仰(四) 奠祭口,在茅山北大河东端与西塘港河的交叉点上。这里的河流形态从十二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数百年期间变化很大,奠祭口得名时期,西塘港河未开,更没有南延到茅山北大河。而奠祭口作为湖水的出水口,早些时候据说连接兴化东南的缩头湖。 得名奠祭口时期,蚌蜒河已成为兴化与泰州之间的界河与航道,从奠祭口向北数公里可以直通蚌蜒河。奠祭口往南,则与古茅山河相通,越过茅山河,就到达圩南地区最南边的边城镇了。 但奠祭口的重要性,与其说体现在这样的水上交通点上,不如说它是茅山乡土社会的历史聚焦点。事关茅山的族群社会及其伦理精神,同时也事关茅山隐蔽的历史旧案与社会风俗的形成,奠祭口就如我少年时不懂它的语义一样,始终像谜一般地引人遐想。 “茅山会船节”连续五年在农历清明节如期举行。这一天,周边几十个乡村插有各种旗帜具有装饰性的“会船”,通过兴姜河主、支各河道,聚集到茅山西大河、北大河,盛大的水上船会,使茅山镇显示了它作为地方文化中心的引带作用。 被重新命名为“茅山会船节”的这一民俗活动,是茅山镇复兴地方文化的第二大计划。 为了办好会船节,扩大规模,增强影响,财政并不宽裕的茅山镇,除了组织以外,到2010年已将政府投入资金增加到一百万,而新的一年则扩大一倍达到两百万,可以看出本镇政府通过文化投入获得文化产出的力度。 与茅山号子这种单一表达集体生活的民间艺术不同,茅山会船为大型民俗活动,具有区域性特点。其形成时间,很难具证。 从有关地方文史资料中,能够看到十八世纪即有对茅山会船的歌咏,但当时也只是地方文人对乡土风情的即兴写作。方志或有记载,亦多依靠乡老传言,不具备历史的严谨,而人类学、文化学或民族志一类田野调查研究,还难以到达茅山。 中国地方庞大复杂,风俗殊异,即使一个小小区域,也会因其历史长久的沉积而形成特定习俗,过去的说法是“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如果没有专门调查和可靠的资料研究,难以得至真实辨识。 兴化地区各乡镇,形成历史长的有千年,短的亦有几百年,如此漫长时间中出现的风俗,如“茅山会船”一类,确实不容易厘清来龙去脉。 茅山所在地区的“会船”,“文革”中因属于封建迷信活动而停止,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在本地区村镇逐渐恢复。这与乡镇社会从政治治理下获得一定的自主空间相关,因为这一活动的恢复,可以看到乡村宗族社会的自我复苏。 以我出生的村庄徐家庄为例,包括我们费姓家族在内的徐、金、苏几姓大家族,在1985年最先恢复“会船”,随着会船活动越来越成为家族社会生活中的重心,沉寂已久的家族族群意识重新苏醒。 这时候,“撑会船”成为一种召唤,甚至离开村庄的本族成员,也会在这一天赶回来参加聚会。即在徐家庄这样人口只有一千五百人的村庄,传统乡村宗族社会又出现了生机,那种以血缘情感为纽带的家族又呈示了它原有的结构和组织形态。 尽管我未参加过一次家族会船,但通过我在家乡的弟弟,也能通过家族的存在,有一种深深的在场感。 “会船”作为一种沿传已久的仪典,它是本地区族群原生情感的集合表现之一。这一活动的历史延续,主要是族群记忆,是关于姓氏与血缘的记忆,它借助于清明节祭祀这样一种伦理行为,加以一种仪典化的呈现,并世代相传。 茅山镇有关材料上为这一民俗活动编排了“传承谱系”,并且列出代表性的“传人”,比如现在茅山镇东西二村的冯晴春、金秀存,都为六七十岁的老人,这种说法的牵强附会之处在于“官方”有关规定中按图索骥。 所谓“传人”准确地说,是本地一些著名的活动领头人和组织者。“传人”之说,尽管仅属于枝节问题,但对“会船”的解释则是引起曲解的一个关节之处,至少它混淆了民间习俗与民间技艺之间的差异。 分析“茅山会船”,主要有如下几个要素: 一、姓氏宗族祭祀。以村镇姓氏大族为组织聚会,用传统的伦理礼仪集体祭祀本宗祖先,参与者为各家族的主要男性成员,称为“会祭”,该“会祭”方式本地亦叫“上坟”。 二、环境和交通工具。因本地多河流,组织家族人员“会祭”,水上船只是必要的交通工具。“会祭”所用船只,因祭祀所需仪典装饰,以及行驶方式和规范,特称“会船”。 三、历史影响。“会船”的仪典程式,依据不同时期的民间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加以程式化,这些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往往又通过本地相关的历史传说影响叠加而成。 上举三种因素,第一种,观察现在部分村庄宗族自发进行的“会船”活动,均以清明节会祭祖先为先导,“撑会船”是在完成了祭祀礼后举行,“会船”之后还有同族成员的“会饮”。“会祭”“会船”“会饮”构成活动整体。 第二种因素,只要了解兴化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即可知,甚至此在前二十年,船行仍是必不可少的主要交通方式。 第三种因素,关系到“会船”作为民俗仪典的形成以及它的象征意义,这需要通过对地方地理、历史诸方面的知识梳理,才能明了。“茅山会船”从民间恢复后,在最近几年为政府支持与利用,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立场等原因,对其解释比较混乱,附会和臆想也比较多,不能真正深入了解茅山会船形成的核心因素。 ——《兴化八镇》(2017) 费振钟,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江苏兴化人。主要著作有评论专著、文学评论集、散文随笔集《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黑白江南》《堕落时代》《悬壶外谈》《古典的阳光》《中国人的身体与疾病》《分离的价值》《兴化八镇》《光芒与河流》《为什么需要狐狸》等十数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