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建安风骨里的豪迈誓言,在七旬残疾老兵钱金礼身上得到了最鲜活的印证。今年5月10日凌晨,江苏省建湖县恒济镇苗庄村一组笼罩在悲痛之中,松柏低垂似在默哀,草木含悲亦显伤怀。这位将青春献给国防、临终仍心系国家的老兵,因肺癌复发加重,永远闭上了双眼,却为人间留下了最炽热的精神火种。 弥留之际,钱金礼将两个儿子和老伴唤至床前,气息微弱却字字千钧:“早在2020年7月,我就在《盐城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签了名,我死后,一定要把遗体捐献给国家搞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咱们得说话算数!”望着父亲布满病容却依旧坚毅的面庞,儿子钱文豪、钱文杰和老伴刘荣兰泪如雨下,含泪点头,这是承诺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 时光回溯到1974年12月,刚从高中毕业的钱金礼,怀揣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豪情,踊跃报名参军。经过新兵连的淬炼,他被分配到解放军某部工程兵部队,投身铀矿开采工作。在幽暗的矿洞深处,粉尘如雾,辐射无形,年轻的钱金礼从未退缩,用热血和汗水为国防事业默默耕耘,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肺部埋下了疾病的隐患。
1977年7月,钱金礼退役返乡。脱下军装,脱不掉的是军人的担当。他和妻子承包责任田,辛勤劳作;闲暇之时,主动投身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用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然而,随着岁月流逝,身体抵抗力逐渐下降,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愈发严重。2014年初,一纸尘肺病的诊断书,揭开了他多年来默默承受的病痛。县民政部门依据退伍档案和诊断书,将他评定为七级残疾军人,让他享受到应有的国家抚恤待遇。 此后,钱金礼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辗转多家医院,药吃了无数,液输了多次,病情却不见好转。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他心中萌生了一个伟大的念头:身后捐献遗体供医学教学、科学研究,希望能助力攻克尘肺病顽疾,为更多人带来希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愿做那燃烧自己的蜡烛,照亮医学探索的道路。 2019年10月,县、镇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得知钱金礼又患上肺癌且病情危重,多次登门慰问,并迅速为其办理伤残七级调整为五级的申报手续。党和政府的关怀,如春日暖阳,让钱金礼更加坚定了捐献遗体的决心。 2020年7月17日,在妻子刘荣兰、儿子钱文豪的搀扶下,钱金礼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来到建湖县恒济镇红十字会。在《盐城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他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那一刻,仿佛签下了与生命的另一种契约。此后的日子里,肺癌病痛加剧,恶性骨癌又接踵而至,但钱金礼始终坦然面对,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在钱金礼病逝的当天下午,盐城市和建湖县红十字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部门、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等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来到家中。亲属们强忍悲痛,签订了《人体器官(遗体)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接过《遗体捐献登记证书》,这薄薄的证书,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大爱与牺牲。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杨留才主任庄重承诺:“我们将严格履行遗体接收、保管和使用程序,确保遗体用于教学科研用途,并尊重钱老先生人格尊严。”
简短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殡仪车缓缓启动,前来送行的群众自发鞠躬致敬,汽车喇叭长鸣,声声都是对这位老兵的深切哀悼与崇高敬意。“到底是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锻炼过,即使老了、去世了,报国之心不改、军人本色不变!”现场村民含泪夸赞,话语中满是敬佩。 县、镇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表示,钱金礼的善举是双拥工作最生动的教材。他用一生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从青春报国到临终奉献,每一步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的事迹,将激励更多人铭记军人的牺牲与奉献,也将推动双拥工作迈向新的高度,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 钱金礼走了,但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医学的殿堂里延续,他的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忠诚与奉献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学习!
来源:建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